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董肖飞 实习生 孙燕
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是大家今年关注的热点话题,沧州市两会期间,我们邀请到了沧州市人大代表、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军一起聊聊盐碱地上如何“花生金”的。
“传统面花蒸制需经过发肥、兑碱、兑水、和面等18道工序,其中,面粉质量是第一关。我们一直选用本地旱碱麦磨制的‘麦芯粉’,这种面粉做成的面花不仅口感筋道、有嚼劲儿,而且入口微甜,蒸出来的面花图案也最生动。”1月30日,沧州市人大代表、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军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介绍道。
面花是黄骅传统面食,为了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孙建军和自己的团队一直在提升面花制作技艺,这几年,在保留传统制作技艺的前提下,他们不断创新,把黄骅面花发展成了文创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海鲜面花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并相继推出了婚宴、寿诞、生辰、节日、节气和私人定制等面花系列,以及千层馒头、枣馒头等100多种产品,销往京津冀地区。
“说起面花来,那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梦。因为之前黄骅当地旱碱麦产量低,农村白面稀罕,过年蒸面花,都是有大用场的,比如祭祀、送礼,家里要是剩下一点,还会被奶奶放在筐篮里,挂在房梁上留着慢慢吃,我记得小时候馋了还偷吃过。”谈起儿时有关面花的记忆,孙建军拿出了带来两会的老模子,他告诉我们这是他小时候,爷爷奶奶“磕”面花用的,到现在已经70多年了,每当看到这个模子,他还能想起小的时候偷吃面花的经历,那时候吃一口,能在嘴里香上好半天。
2012年,孙建军带领团队创建了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通过传统技艺研究、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能力培训等形式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孙建军说,在一次研学活动中,天津来的游客看到他们把面花做得如此好看,一直舍不得吃,这一举动让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面花做成工艺品。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便开始尝试,先是挑选了一批样子比较精致的进行风干,然后又找来专业的团队设计相框,经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吧,面花工艺品就诞生了。
今年的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坚定不移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孙建军建议,成立旱碱麦深加工行业协会,让旱碱麦深加工企业抱团取暖,加强融合技术应用和示范,推广方便、即食、营养预制产品创制及智能化生产线集成应用,推动旱碱麦加工制品产品特征化、品质数字化、商品品牌化。
“如今,做面花,做地道面花,做旱碱麦面花已经成为我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今后,我会继续传授制作技艺、讲好面花故事,让更多人吃到咱北方特有的面食,了解咱盐碱地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孙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