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本网动态

【小康看老乡vlog】赵立久:一颗冬枣育三代 盐碱滩上结“金果”-亚博安卓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段永亮 吴浩
2020-07-23 08:24:00
分享:

视频|赵立久:一颗冬枣育三代  盐碱滩上结“金果”

  长城新媒体记者段永亮 吴浩

  一株枣树改变了一片盐碱地,一颗冬枣托起了一个特色产业富民梦。今年62岁的赵立久是沧州黄骅市旧城镇闫隆村的枣农,平时爱琢磨、爱钻研,跟冬枣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培育出了“冬枣二代”“冬枣三代”,不仅是乡亲们眼中的种植技术能人,还是周边村镇枣农口中的“冬枣专家”,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枣农通过种植“冬枣二代”实现增收。

沧州黄骅市旧城镇闫隆村的枣农赵立久。吴浩 摄

  老赵家的小院是他的秘密基地,在他的指引下,我们远远看到一棵郁郁葱葱的冬枣树,枝头挂满青色果实,走近之后,看到了这棵枣树的不同,一棵枣树结了三种不同的枣果实,三个枝头的枣叶形状、颜色也不尽相同。老赵自豪的说,“瞧,这棵是我平时做实验的功勋树,上面结了一代、二代、三代的枣果实,我在一代的基础上培育成功了二代,果形更圆、更大,口感更脆、更甜。三代呢,优点是早熟半个月,能提前上市,抢占市场。”老赵不仅做事认真,还爱学习、有想法,从九十年代末,二十多年来,只要跟冬枣种植相关的数据都被他记录下来,不懂了就翻书本,请教专家,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较真弄明白,经过多年的实验摸索,终于培育出了这棵结了三种不同枣果实的“典型”树,可以说在冬枣的事业上倾注他全部的心血和热情。

  “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旱不涝收碱疙疤。”这是闫隆村原来的写照,盐碱地不能浇水,种小麦和玉米一年费尽力气只能有三四百元的收入。闫隆村从2000年开始尝试种冬枣,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种植冬枣成为了老百姓摘掉穷帽子,过上小康生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零散的种植分布和粗放的技术管理,让冬枣的品质难以提升,冬枣种植一度进入瓶颈期,这让老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赵立久联合十几个村民成立了黄骅康然冬枣种植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依托,再向乡亲们推广品质更高、更适应市场的“冬枣二代”,引领群众推行统一规范的科学种植模式。去年,每棵二代冬枣树产量在40斤左右,每斤最低10块钱。种植冬枣比种粮食效益高,而且比出外打工更好做,打工受年龄限制,种植冬枣只要身体好,村里上岁数的也能干,很大程度解决了村中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合作社成员白志成去年改接“冬枣二代”,收入12万元。

  去年,老赵培育的“冬枣二代”代表黄骅参加了京津冀水果争霸赛,荣获金奖。这没有让老赵停下来,他把获奖当做新的起点,探索新的适合冬枣产业发展的方向。今年,在他的带领下,闫隆村、白庄、崔庄、许官村、小六间房村、童居村等6个村1000多亩冬枣园联合起来,实行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保障黄骅冬枣的品牌,把冬枣产业做大做强,让大家更加富裕起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冬枣,黄骅,小康责任编辑:董肖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