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我市将着力推进十项重点工作,全力以赴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居民“健康指数”。
降低重大疾病死亡率。强化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加强与京津优势医疗机构对接合作,提升疑难重症救治能力。强化市县规范化同质化诊疗,全面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县级医院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健全急诊急救体系,积极推动在公共场所配置应急救护一体机、aed等急救设施设备,推进特殊行业人员急救培训,各县至少建立1所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完善15分钟急救圈。开展重大疾病早期筛查、机会性筛查早诊早治工作。做实做好慢病防治管理,加强居民生活方式干预和患者健康管理,引导群众合理饮食和科学运动。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建好市县两级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和出生缺陷防治中心,全面提高孕产妇、0至6岁儿童系统健康管理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按时开展5岁以下儿童死因评审,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严格控制婴幼儿死亡。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
全力防控意外伤亡。强化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心肺复苏技能教育,建立家庭—社区—部门—社会联动监管机制,健全各种防护设施和措施,尽全力避免各类意外伤亡发生。盯死盯牢企业安全生产,最大限度降低因安全生产事故导致的意外死亡。
加强重点领域健康干预。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职业病防治服务网络,落实职业病救治保障措施。加强心理健康问题人群干预,引导公众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构建从源头到消费的全过程、高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提供符合标准的膳食营养。全面推进控烟行动,2023年底,无烟党政机关、中小学校及医疗机构创建比例达到100%。实施体育惠民工程,人均体育面积达到2.6平方米,到2025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
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合理布局、分级分类规划建设医疗机构,推动每千人口床位、医师、护士尽快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和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对口帮扶机制。加快推进基层卫生机构建设。扩大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健全以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县(市、区)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服务能力、至少2家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水平。2023年底,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5%以上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各级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建设,发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或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在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探索开展康复、护理服务等养老服务功能。2023年支持3389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养老人才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新增养老护理员持证人员200人以上。
强化优良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臭氧污染防治、城乡黑臭水体整治、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等行动。2025年全面消除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将健康理念和健康要素纳入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市政管理等有机结合,巩固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健康细胞建设。
多措并举开展健康宣教。结合各类节庆日、纪念日和主题健康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完善科普专家库,组建宣教队伍,每月开展不少于1次健康知识讲座和宣教义诊活动,乡村医生每两个月开展1次集中健康宣讲。
加强部门合作提高数据准确性。加强测算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数据来源部门之间沟通合作,及时掌握死亡人员相关数据,促进户籍登记数据保持每年相对稳定。(记者 韩学敏 通讯员 梁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