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闻热线:0317-2190053 15127737779
我要发帖 | 我要投稿 | 邮箱登录    投稿邮箱:ccwczgzz@126.com
城市导航: 河间 肃宁 海兴 运河区

【文化沧州】子承父业 “冬菜文化”老树开新花-亚博安卓

http://www.hebei.com.cn 2013-12-31 11:08
【字号: | | 】 【背景色

  每年一入冬,都是沧州运河区南陈屯乡刘辛庄村民刘向前最忙碌的时期。选购白菜、洗缸、晾缸、按秘制工艺腌制……为保持“义昌永”冬菜600年来兼具的香、甜、咸、辣传统味,这个四十多岁的农家汉在不断地摸索着。

  父亲的虔诚

  唤起了他重操旧业的信心

  据了解,“义昌永”冬菜制作工艺已有600年之久。明永乐二年(1404),河南项城刘氏家族一部分北迁燕地,后落户沧州,始将祖传大白菜泡腌技艺引入。

  刘氏16世传承人刘荫棣依靠祖传技艺,使得自家的冬菜名气日盛,并立以“义昌永”名号。

  抗战时期和计划经济年代,沧州冬菜的生产曾两度沉沦。1980年,刘氏第18世传人刘建国倾尽家资创办刘氏冬菜生产工坊,继百年老字号,承百年传统,为几百年冬菜制作工艺坚守最后一片“故土”。

  时至今日,刘氏工坊生产的冬菜依旧严循传统的制作工艺,多年苦心经营,其生产工艺陈旧使这一古老手艺的生产能力受到了限制。每年有限的数量,仅供自家或者亲戚朋友食用。

  刘向前是刘建国最小的儿子,哥哥姐姐纷纷考上了大学,惟有天性不安分的他初中毕业后,放弃学业到社会上打拼。他起初搞汽车运输,后来远赴深圳干起了机械租赁。

  每次回家,看见年过花甲的父亲依然用颤颤巍巍的双手在工坊里忙碌着,刘向前很辛酸。几经斟酌,他决定重新拾起旧业,传承冬菜制作工艺,了父亲一大心愿。

  传承与创新

  让传统工艺重现辉煌

  2009年,刘向前返回家乡,望着满头白发的父亲,他深感父亲多年的辛苦与不易。

  刘向前分析了自家冬菜生产的现状,百年老字号产品虽受人们青睐,但在生产环境改进、工艺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需要加以改进。

  2011年,他投资近300万元,建起了占地三亩的标准厂房,厂房里化验室、更衣室、辅料库一应俱全,小作坊转眼变成现代化工厂。

  “为了保障冬菜的‘老味’,俺必须进行层层把关。俺选购的是唐山产的‘北京三号’大白菜,将处理好的白菜洗净控干后,用刀切成约1公分见方的小块。选宽敞、通风、光照条件好的场地,将苇席架空,然后将切好的菜坯均匀地洒在苇席上,隔一段时间上下翻一次,待晾干程度适宜时即可。然后选用本地紫皮大蒜,剥掉蒜皮捣烂,选用食用精盐将秘料、菜坯、蒜泥等按比例拌匀装缸,自然发酵365天即可开封。”刘向前向记者介绍着复杂的工艺。

  不断开拓市场

  让“冬菜文化”历久弥新

  新厂房建起来了,如何开拓市场成为刘向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不瞒您说,俺做的冬菜兼具香、甜、咸、辣四味,加之其所含水份适度,密封包装,具有春不干、夏不腐、秋不霉、冬不冻的优点。但目前冬菜多用作调味料,其市场销量有限。为了提高冬菜的身价,还须在精包装上下功夫,把它打造成一张沧州特色名片。”刘向前饱含期望地说。

  2012年,“义昌永”冬菜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刘向前作为传承人,身上的担子愈加地沉重。最近,刘向前忙着参加各地的农产品博览会,冬菜的销量不断增加。

  “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义昌永’承载的历史文化不能忽视,一定要把冬菜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把‘义昌永’的品牌做大做响。”刘向前说,这是父亲的心愿,也是他自己掏心窝子的话。

关键词:运河区,,刘向前,冬菜,饮食文化

分享到:
稿源: 长城网
责任编辑:董传辉
| |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