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内,水面平静如镜,鸟鸣声随风传递。通过ai声纹监测系统,这里实现了“闻声辨鸟”,守护着生物多样性。
南大港湿地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聚集区域,被誉为“鸟类天堂”。随着区域内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有记录的迁徙鸟类数量从2022年的2万只迅速增加到2023年的10万只。面对数量繁多的鸟类,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启用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进行监测和保护。
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孟召蕾介绍,南大港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全球候鸟迁徙通道的关键节点和停歇地,分布鸟类269种。其中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6种,大天鹅、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1种。通过在湿地内建设3套带太阳能自动供电与数据传输功能的边缘计算设备,采集南大港湿地内环境声音进行边缘计算,实施鸟类ai声纹监测。平台对湿地内回传的实时声音进行ai比对,记录活动频次数据和分析物种分布数据。目前,ai声纹监测系统支持识别1569种鸟类,构建起完善的以鸟类为主的声纹智能识别模型。不仅如此,依托已构建的鸟类为主的声纹智能识别模型,平台可以在线上传音频进行鸟类识别,还支持生成声纹收集数据统计报表,实现轻松查看和分享监测数据统计结果。孟召蕾表示,自2021年底启用以来,已收集近12万条声纹记录,识别出196种鸟类。
ai声纹监测系统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监测方法人力物力投入大、覆盖面有限等问题,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其智能算法不仅可以识别特定种类的鸟鸣,还能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升识别精度和新增物种覆盖范围,对新发现或罕见鸟类的记录具有重大意义。平台于2023年8月上旬监测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这是南大港湿地首次监测到黑脸琵鹭,显示了ai在监测报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上的潜力。
基于ai声纹监测系统,南大港湿地管理部门将更高效准确地追踪湿地内鸟类物种多样性和动态变化,对珍稀濒危鸟类的出现及活动规律作出更精细的评估。借助科技手段科学规划保护措施,适时调整管理策略,确保鸟类栖息环境处于最佳保护状态,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 张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