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县区新闻

痴迷于河间历史文化的农民李占峰-亚博安卓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边铁曙
2018-07-25 15:30:28
分享:

翻看历史资料的李占峰。边铁曙 摄

  长城网沧州讯(通讯员边铁曙)仅有小学文化,家庭也不富裕,但凭着非常执著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20年来,历尽千辛万苦,收藏了河间的府志、县志、村志、党史、文史等历史文化书籍五六百册。他,就是河间市瀛州镇南关村农民李占峰。

  爱好起源

  “1995年秋后一天,我去白沟批发对联。车上,一位外地人问我,你是河间的?我说是。那人接着问,既然是河间的,对河间了解吗?一句话,把我问愣了。”说起自己的这个爱好,1972年出生的李占峰陷入回忆之中。“当时,我只知道河间有个冯国璋。其它历史人物和事件知之甚少,更别说河间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那一刻,感觉很惭愧。”

  车上一句偶然问话,使当时23岁的李占峰产生了深思。“作为河间人,不了解河间历史文化怎么行?”由此,他产生了了解河间悠久历史文化的强烈愿望。“这么多年,通过收藏这些书籍,和那时比起来,我现在多少知道一些了。”笔者采访他时,他指着书橱里大量藏书说。

  “河间是《诗经》的发祥地;张衡包拯等都曾在河间做过官;河间的古城池原是一座土城,周长16里,城的东门叫‘阜春门’、西门叫‘瀛西门’、北门叫‘拱极门’、南门叫‘登瀛门’;河间的木牌坊石牌坊的故事;旧河间四大传说‘有塔没顶、有树没影、有庙没门、有井没口’。”说起河间这些历史文化、老事旧闻、传说轶事,现在的他如数家珍。

  收藏第一本县志的过程

  “这本书跟了我20多年了。”李占峰摩挲着厚厚的1992年版《河间县志》,像摩挲着自己的孩子,眼神儿里充满了爱怜。“收藏这本书太不容易了。从白沟回来,我第一想法就是找一本《河间县志》。为此,我把河间所有书店书摊都转遍了,断断续续寻找了一年多,也没找到。有时,梦里都在寻找。”

  后来,李占峰打听到《河间县志》的一位叫张守平的编纂人员,千方百计寻找到他家,登门拜访几次后,得到此书。

  他如获至宝,没事就认真读、仔细看,从中了解了很多河间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我们河间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不读书怎么会知道?河间人,就要关心了解家乡。只有了解家乡,才会热爱家乡;只有热爱家乡,才能建设好家乡。”

  再后来,他通过留意小书摊、转书店、多方打听作者等途径,先后收藏到河间的党史资料、大事记、文史资料等书籍。“淘来一本书,真不容易。每本书背后都有个曲折故事。”李占峰感慨地说。目前,他收藏的图书中有一套民国八年的《河间县志》,他自豪地说那是他的“镇斋之宝”。他还把自家小院雅称为“瀛宝园”。

  随着收藏书籍的增多,他的知名度也一天天高起来,他的几位好友也受他影响,一有空,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就凑在一起,交流收藏读书心得。马占良,就是其中一位。笔者采访时,正好他在那里。他说:“我是搞建筑的,以前和占峰在一起,就知道他有这个爱好。他有股子执著精神,有时为一本书,多次去作者家里,非把书‘磨’到手不可。”

  三瓶酒换来的“宝贝”

  前不久,李占峰到一位朋友家作客,看到一本有关冯国璋的线装书籍。“我当时兜里没那么多钱,就用三瓶好酒,把书换了回来。”

  书淘到手,他如得了宝贝,小心翼翼把书装起来。“这是老版本,纸张都发黄了,有的纸儿已很薄很烂,我生怕弄掉一个字儿。”

  除个人努力外,他的收藏也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前段时间,儿子李猛从网上给他买来一本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河间医话》。“他知道老爸爱好这个。”他的妻子李文君说:“他不喝酒不抽烟,爱看书,挺好。”

  虽然收藏的书不少,但李占峰连一个像样的书橱也没有。有的搁在箱里、有的堆在床角、有的放在地上。曾有个朋友和他开玩笑说,你那些“宝贝”到处乱放,别让老鼠咬了。“好家伙,那是我的命呀,能让它们咬了?隔一断时间我就翻腾翻腾。”

  就是为了把河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每到星期三,是河间古玩市场开集的日子,李占峰都会准时出现在那里,把自己的那些“宝贝”展示出来,但不出售。“我只是用来交流,达到以文会友的目的。”通过展示,以前他不熟识、不认识的作者现在慢慢都和他熟悉起来,有的成了好朋友,有了好书互相联系,有了心得互相交流。

  河间原摄影家协会主席董国庆就是在古玩市场上与李占峰认识的,他深深被这位执著的农民收藏家感动。“这么一位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农民,收藏了这么多的河间书籍,这就是奇迹。”

  采访到最后,朴实的李占峰说:“我的这些收藏,也不图啥,就是想把河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

关键词:河间,农民责任编辑:龚磊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