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新闻联播频繁传来沧州旱碱麦的好消息,先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揭牌,如今国家旱碱麦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也落户沧州。
这些创新基地和平台为啥相继选中沧州?首先,潜力大,沧州市盐碱地耕地面积408.58万亩,占河北省盐碱地总面积比例超过70%,在综合治理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其次,条件好,近年来,当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涌现出了“旱碱麦”“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特色农业品牌,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条产值达到135亿元,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成了沃野良田。
那这些项目建成后对咱老百姓都有啥好处?好处可大了!就拿国家旱碱麦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来说,该项目将构建科研、生产、示范推广、培训、成果转化等全方位标准化服务体系,辐射带动河北、山东、天津等环渤海滨海盐碱地区50万亩旱碱麦标准化种植,而且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大伙儿想想,50万亩是啥概念?去年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3800余亩旱碱麦大丰收,村民纯农业收入达6000元,比前年翻了一番,不仅农民增收,还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带动当地形成了面粉、面条、面花等旱碱麦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发展链条。50万亩的话,那可就是扩面130倍啊!
不仅如此,沧州市还将充分利用平台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建设旱碱麦标准化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中心,吸纳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标准转化。有了这些科技力量的加持,咱们实现“一粒麦振兴一个产业”的愿景不就越来越近了!
文案:董肖飞
配音:陆雅男
摄像:崔上
后期:吴浩、马丽雯
海报: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