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不会完全替代人类驾驶-亚博安卓
【字号: | | 】 | 【背景色 | 】 |
原标题(李德毅:自动驾驶不可能也不会完全代替人类驾驶) 近年来,全球智能驾驶的实践近乎火爆,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建立高效的智能车实验场、示范项目、规范智能车的测试与评估,探索运营模式。国家工信部也已经明确在上海嘉定建立中国的第一个智能车测试场。 据悉,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带领的团队研发的应用在公交车及轿车上的智能驾驶系统产品,在2012年就已经实现了小客车从北京至天津的京津城际高速智能驾驶。而2015年更是实现了大客车从郑州到开封的开放式城际快速路上的智能驾驶试验,其团队目前主要围绕驾驶脑产业化和自动驾驶与自主驾驶握手两个主要技术点开展研究工作。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一直都是其发展瓶颈,如何保证自动驾驶车辆在客观环境(雨雪,泥泞,修路包括雾霾等)以及人为(黑客入侵系统/周边车辆不遵守交规)等方面安全行驶,一直是这一领域的难题。 对此,李院士认为,目前自主驾驶技术还无法适应极端恶劣的环境,将来不可能也不会完全替代人类驾驶。而从交通事故诱因的角度看,不遵守交通规则 、疲劳驾驶、注意力分散等人为因素占主要成份。智能驾驶技术所擅长的正是替代简单繁琐的驾驶行为,永远专注、不知疲倦,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会超过人类驾驶员。 除了安全问题,对于自动驾驶车辆而言,地图的精确度不足,城市道路规划和布局经常变化,导致现在地图的发展跟不上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的,智能驾驶也需要更高精度、更快更新频率和包含更多驾驶信息的专用驾驶地图出现,二者相辅相成。 “到2025年左右,路上80%的车辆自动行驶。”李德毅院士曾经这样预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要求的并不仅仅是技术的成熟,智能驾驶相关法规的建立与施行也迫在眉睫。 “从倒车提醒到语音导航,从自动换道到自动泊车,从夜间自动行车到城际高速自动行车驶……汽车厂商纷纷在自己的品牌车型中添加自动驾驶要素。而谷歌苹果等互联网巨头也不甘示弱,纷纷发力自动驾驶的研究,对于“在自动驾驶领域互联网企业将颠覆传统汽车行业”这一说法,李院士表示不能苟同,他认为,汽车制造是我国第二大产业,做为it人我们对传统制业一直怀着敬畏之心。智能驾驶是一项颠覆技术,需要it企业和传统厂车用互联网 的思维,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跨界创新。目前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传感器、线控技术等仍是影响智能驾驶产业化的短板之一,我们自主研发的驾驶脑到产业化应用仍有较大差距,而自动驾驶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
关键词:自动驾驶,谷歌,驾驶行为,智能车,人类,驾驶技术,行车,行驶,语音导航,交规 |